他们让一个村的老人都爱上了互联网
教老人上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农村的留守老人使用互联网就更难。一般老人学习的途径是通过子女和同伴群体,但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李肖静和她的小伙伴们尝试了另一种方式,通过外部社区和社工的介入来帮助一个村子里的老人学习上网。他们教会了老人们如何使用微信,如何在网上K歌,甚至组织了一个村的联欢会。这些社会工作者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早上7点多,60岁出头的韩大娘拎着一个旅游景点常见的黑色刺绣手提包摇摇晃晃地走进了社工服务大厅。一只脚刚进屋,另外一只还在门外的台阶上,韩大娘瞅见正在打扫卫生的社工小伍,就火急火燎地说:“昨天你教的微信里的字咋跑了?”
虽然在之前的接触中,社工也习惯了村民这种生动形象但有时词不达意的语言风格,但一时还是没有反应过来微信里的什么东西跑到哪去了。来不及坐,站着,两口水下肚,韩大娘的焦躁总算少了几分,掏出手机指给社工看。原来,她所说的“微信里的字“是输入法,”跑了“是切换了另外一种输入法。估计是昨天到村委会参加”微信学习小组“回家之后,温习功课时不小心滑到另外一种输入法了,自己又切换不回来。所以,今天一大早便急着赶过来找社工“修手机“。在得知手机非但没有被自己按坏,而且还学到了一个新技能,韩大娘便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在这个村落里,使用互联网、学习微信、玩全民K歌成为“留守老人”们最时尚的新生活,出门带上一个大屏幕手机成为了所有老人的标配,要是能够使用手机流量在村委会边上的小凉亭里当着大伙的面用全民K歌亮一嗓子,那就是这群老人中的高端配置。而停留在最低配置的还剩下只会用智能手机玩消消乐的刘大爷了。
现在,村子里最忙的就是微信学习小组。自打去年全村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农业用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到村委会,村委会经营集体菜园,全村的留守老人们都闲了下来。当农民不再为伺弄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忙碌,时间突然空出了许多,村民就希望有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这也为“全民K歌”在村里流行的埋下了伏笔。
“全民K歌”成为这群老年人的爆款软件实出偶然。在刚访谈完一户走出院子的时候,蹲在门口一边盯着手机,一边哼唱的5岁模样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有些嘈杂,我并不能辨别是什么音乐,第一判断是这么大的小男孩应该是在玩游戏。但若玩游戏,为什么嘴里还在哼哼唧唧?走近了细看,才发现原来这个小男孩正在”全民K歌”软件上津津有味地唱大爷大妈最爱的《千年等一回》。这么大的小男孩不该唱儿歌么,怎么唱起中老年才可能感兴趣的老曲目?问了男孩之后才知道,原来他奶奶经常在这个软件上唱这首歌。
话音刚落,男孩看到奶奶从堂屋出来,撒腿就跑,一边跑还一边头也不回地喊道:“我再唱一会”。奶奶见状,顾不得回应孙子,就向我抱怨道:“这小孩整天拿着我的手机玩。”当问及平时使用“全民K歌”软件的情况时,她大笑道:“现在反正没地了,没啥事唱唱歌总比打牌强。”我一想,在互联网时代,改变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必须要充分利用新科技,让科技改变生活,也是社工赋能的真正意义。于是,我就开始另辟蹊径和老人交流怎么使用手机和互联网。接触下来,我可犯了难,虽然老人们有的是时间,但特别害怕使用智能手机,老说自己学不会,这就是典型的科技恐惧症。除了恐惧之外,他们还舍不得花钱上网、买流量,更不要说买一个流行的大屏幕手机了。想让老年人克服恐惧心理,大胆地使用互联网还得动动脑筋。
在一次闲聊中,一位大妈告诉我,他们年轻的时候大队(村)经常举办歌唱比赛,那个时候她可是村里的“头牌”歌手,这些出生在50年代、60年代的大爷大妈们都经历过文革的洗礼,对以前那些唱歌跳舞的活动有着共同的集体记忆,如果能够组织一些活动唤起他们的集体记忆,这不是事半功倍吗?
于是,夏日的一个晚上,线下版“全民K歌”联欢晚会在村委大会议室举办,共有18位村民报名参赛,设置5人评委小组,评委由村民代表、村委会代表、社工代表组成,活动现场观众达一百多人,氛围异常热烈。在“我是K歌之王”环节,大约十位村民同场竞技,其中,黄阿姨以一首《姑娘我爱你》引爆全场,最终夺得本次“K歌之王”称号。
“全民K歌”联欢晚会之后,全民K歌这款软件在村里的流行程度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几乎成了村民们唯一的娱乐方式。有一位50多岁的女性村民在征得村委会的同意后,将村委会的音响拉到自己的家里借用半天,自己好唱个够。这还不算,她甚至因为在半夜唱歌和丈夫吵架,导致丈夫心脏病突发。在我们举办过一次村民K歌联欢晚会后,不少村民找到我们希望我们每个月举办一次这样的晚会,考虑到活动的可持续性和成本,最终决定每年举办一次这样的晚会。这样的答复虽然对有些村民来说不尽如意,但至少还有所期待,利用村里大爷大妈的期待,我们抓紧成立了微信学习小组。
村民对微信的态度更多的是追求实用。很多村民开始接触微信是为了和不在身边的子女联系方便。比如快80岁的韩奶奶学微信的初衷就是想和在本市但不经常回来的女儿视频聊天。在得知村里有人教学习微信后,她的女儿先是将自己不用的苹果5手机给她使用,但可能是手机屏幕有点小,老人用起来一来字看不清楚,二来屏幕太小手指触屏总是对不准。女儿得知后特意买了一个新的屏幕大些的智能手机。终于,韩奶奶在我们的帮助下体验了和女儿视频,当看到屏幕上的女儿时,老人难以抑制的喜悦,激动的重复说着“出来了、出来了。”因为中间不小心碰到了屏幕,视频窗口最小化了,老人一时着了急,忙向身边的社工求助,为什么能听到声音但看不到人。在社工的帮助下,老人和女儿恢复了正常视频聊天。挂断之后,韩奶奶对我们说:“这东西好是好,就是不是老人用的”。被问及原因时,才知道原来韩奶奶还对于刚刚不小心点到的小失误心有余悸,认为智能手机的屏幕太灵敏,这对于手指操作精准度并不高的老人来说可能是一件麻烦事。
“全民K歌”和微信是最能展示村民们互联网生活的代表物。为了晚年生活多些子女的安慰、陪伴,老年人必须学会年轻一代习惯使用的微信,虽然潜在的“别人都在用,我不用不行”的心理使原本生活半径小到用固定电话就足以维系的村民感到一种压力,但是学习用微信为原本生活单调的村民打开了互联网的大门。喜欢唱歌的阿姨们玩起了全民K歌,既丰富了娱乐休闲生活,也通过兴趣爱好联络了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一些功能的熟练掌握连我们也自愧不如。互联网是年轻人、“文化人”的专利的观念在今天来看已经过时,在村民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小学生一般的认真、孩子一般的热情,回报他们的则是时代感与年轻感。
当“互联网+”成为年轻人生活的日常,父辈也正怀着试探的心情踏入互联网世界。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还将与社科院联合推出《中老年互联网生活》调查,填补中老年人群互联网肖像的空白。
在调查进行中我们发现,在农村、在二线城市、在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里、在退休老人的闲暇时间中,互联网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网络生活,比我们想象得丰富多彩。为此,腾云智库将定期推出中老年人上网系列特写,和你一起打开中老年人的网络世界。
往 期 回 顾